“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”系列活动开幕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吴双双)9月30日,“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”——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暨豫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(河南援疆)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。此展系“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”系列活动之一。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吴双双)9月30日,“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”——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暨豫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(河南援疆)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。此展系“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”系列活动之一。
在哈密、吐鲁番、喀什的老城外,有传说是他亲手栽下的“左公柳”;
1876年,64岁的左宗棠在哈密大营挥剑断案,身后是一口黑漆楠木棺材。这位湘军统帅以"壮士长歌,不复以出塞为苦"的决绝,率7万湖湘子弟西征平叛。当他在天山南北种下第一株"左公柳"时,或许未曾想到,这棵象征戍边精神的柳树,会在150年后与绵延千里的光伏板交相辉映
当大漠的孤烟遇见盛唐的月光,酝酿出丝绸之路最磅礴的诗行。这里是凉州词的故乡,是边塞诗的摇篮,9月26日晚8点,我们以诗为马,穿越千年烽燧——看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,听高适的摐金伐鼓下榆关。月出凉州,照亮的不仅是诗笺,是文化血脉的苏醒,更是文明对话的无限可能。当
昆仑莽莽,天山苍苍。域分南北,地曰新疆。拱神州之门户,固中华之西壤。自汉以降,边疆经略,千载励治,未若今之澄明者也。盖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,扼法治之纲,汇团结之力,兴文化之韵,守富民之要,建长治之业,乃使广袤之疆土,山河添泰,气象开新。乃赋曰:
左宗棠的精神,从不是陈列在史书中蒙尘的“标本”,而是穿越百年风雨仍能点燃人心的“火炬”——那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爱国情怀、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的经世致用、“不阿权贵敢直言”的刚直不阿,像三粒饱满的种子,在中华儿女的心田里生根、发芽,长成支撑民族前行的栋梁。这火炬
怎样才算到了南疆呢?看见大漠黄沙,遥望雪峰高耸,走近巴扎时闻见烤肉的烟火气,抑或路过乡道时偶遇一群牛羊拦住去路?这些场景当然都是南疆,但总有"横看成岭侧成峰"之感。
左宗棠对西北经济的开发是与他西征的军事行动同时进行的。19世纪60—70年代,我国西北地区相继发生战乱,一些地方势力纷纷建立起了分裂政权;沙俄侵略者乘乱出兵侵占了我国伊犁地区;英国殖民主义者也蠢蠢欲动,妄图在新疆混水摸鱼。一时间,我国西北地区烽烟四起、山河破碎
1875 年的朝堂之上,“海防” 与 “塞防” 的争论剑拔弩张。当李鸿章提出 “放弃新疆,专守海防” 时,64 岁的左宗棠拍案而起,力陈 “新疆不固,则蒙古不安;蒙古不安,则京师危矣”。这位头发已染霜雪的老将,主动请缨收复被阿古柏势力侵占十余年的新疆,开启了一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金榜题名,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耀;而“状元”,则是“天之骄子”的象征。然而,真正改变国家命运的人,有时并非榜上有名者。左宗棠,一个三度会试落第的举人,却在中年出仕之后,以一己之力,力挽狂澜。梁启超称他为“五百年来第一伟人”,这不仅是一句盛
近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百家讲坛》播出纪念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特别节目《我见青山》第五集《绿杨烟外晓寒轻》,本讲由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、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、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担任主讲。
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是一部反映民族英雄左宗棠辉煌历史功绩的纪录大片,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、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、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、湖南广播影视集团(湖南广播电视台)出品,由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(湖南金鹰纪实频道)摄制。该片历经三年多的研讨论证、
2025年4月,中欧班列在新疆阿拉山口挖出19世纪左宗棠西征军火库,锈蚀炮弹上竟刻着“柳”字暗号——原来“左公柳”不仅是防风林,更是收复新疆的军事密码!